作为中国书画界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青年才俊,何家英在12月12日举行的中国美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日前,记者在天津美院采访了刚刚从北京回来的何家英先生。
1980年,也就是何家英先生刚从天津美院毕业时,他的作品就获得了全国大奖,可谓“年少成名”,经过近30年的奋斗,他已成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佼佼者。不过,何家英先生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沉稳、低调,提到此次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他很淡然,觉得作为画家,还是要靠画来说话。
记者:此次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您有何感受?
何家英:画家还是要靠画来说话的,至于担任何种职务,我并不会看得过重。此次当选,除了大家的厚爱与支持,也是对我30年来努力的一种认可。当然会很高兴,人都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我1980年毕业就获得了全国大奖;1986年就加入了中国美协,美协对我有知遇之恩。大家对我的信任,我会记在心中,但不会飘飘然,只是感觉责任更重了,我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同时,这对天津书画界也是种肯定,其重要性远远大于我个人的当选,对带动天津美术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记者:从当初的上山下乡,到进入天津美院学习,然后一举成名,再到成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是何原因让您有了这样的成就呢?
何家英:我是1977年进入天津美院的,可以说我从艺至今也是伴随了改革开放30年,很多客观因素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主观因素则是我付出了辛苦,耐得住寂寞。有一阶段,中国美术界更关注西方绘画,而从事中国传统绘画的人不容易被发现。幸运的是,我坚守下来了。
记者:您的画以女性题材居多,尤其是获奖的作品。女性绘画题材并不新鲜,问题是您觉得应当将其作为文化主体,还是作为文化“宠物”呢?这似乎也是业界争论的一个问题。
何家英:我的画偏重于描绘女性,这种题材很难画,因为很容易让人堕入一种思维定式,把女性题材当“美女图”来看。在创作中,对低俗的艺术倾向应当抵制,它涉及女性的人格尊严,更反映出画家审美价值观的取向。以男性文化为本位,将女性视为“花瓶”,这当然不可取。对今天女性自身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表现才是画家的责任。通过对具有时代特点、个性特征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刻画,使她们发现和确立自身价值,作为文化主体进入审美领域,才是其美学意义所在。在表现女性美时,我注重挖掘不同女性心理的内在美感,通过对其心灵自然流露出的纯真、朴实、善良,表现出一种人格上的气质美以及精神上的大美。
记者:除了工笔人物画,您近年来更多地画一些写意人物画。
何家英: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因为我已从熟练地把握人物形象,上升到对人物精神特质的意向表达上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和视力已经不允许我有更多的“精耕细作”。我现在的视力是远视加散光,画一幅画往往需要准备两副眼镜——远视镜、老花镜。
记者:您的画在市场上受热捧,您觉得在市场经济下,作为一名画家是要金钱,还是要艺术呢?
何家英:我希望能做到双赢,如果我说画家应该只追求艺术而不考虑市场价值是不现实的,因为不能饿着肚子空谈艺术。但仅仅为了钱,那不会有何艺术性可言,也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呢?画要雅俗共赏、韵味绵长,那样不仅能得到业内的认可,也会吸引观众,然后才会取得良好的商业效果。
记者:您一直很低调,这是性格使然,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何家英:性格中的东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是心态,我也承认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不足以欣喜。在我前面,有众多前辈师长,他们的造诣我还远达不到;在后面,一大批人才不断涌出,我也不能固步自封,满足现有的状态啊。另外,书画艺术讲究心境,浮躁张扬不可能成大事。我不觉得自己是低调,我只是保持自己应有的态度,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对待艺术。
记者:您前面提到,在诸多工作之余还要抓好个人的艺术创作。那么,您期望在艺术上达到何种高度呢?
何家英: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不去考虑能达到何种高度,只是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