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画廊 < 书画知识

中国画传统颜色

时间:2012-07-02  

在中国远古绘画中,色彩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直至唐宋,中国绘画几乎都是重色的。甚至在明清之前,中国绘画的名称不是现代所称“中国画”,而是用色彩中的两种颜色名称--“丹青”为其命名,由此可见色彩是中国绘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之际,在色彩的探索、研究和运用上,已相当成熟,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用色原则和方法。南齐的谢赫将中国绘画特有的设色规律和用色原则加以总结,在《古画品录》的“六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敷彩制形理论。在色彩的运用上,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中国绘画不以客观环境为依据,崇尚人的主观感受,从来就不重视“光”的作用,更不认为在不同光线条件和空间环境中色彩会有微妙的变化,认为世界上所有物体的颜色都是固有的,即使是在漆黑一片的环境中,色彩也是依然存在的,绘画所表现的是介乎于自然和自我之间的“固有色”。

中国绘画注重色彩的象征性和表意性,并以社会规范和固有色的施彩原则进行“随类赋彩”。唐宋之际,中国画的色彩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宋之前,色彩是绘画的一个重要表现语言,南朝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还强调色彩在表现对象、塑造形体方面的重要性:“画家布色,构兹云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是,到了唐朝,这一“以色貌形”的观念却发生了改变,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则变为弃色求墨了,他认为“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并由此肯定“运墨而五色具”。这种墨可胜色的理论和实践,最终演化为“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审美追求和批评标准。尽管如此,唐朝时期的绘画还是以工笔重彩为主,仅据《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颜料的品种就达七十二种之多。宋之后,由于大兴水墨写意之风,色彩在画面上逐渐淡化,施彩的原则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只施以一些透明的淡色或少许矿物质颜料,与此同时,颜色品种也在迅速减少。可悲的是,这种状况不但得不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据王绎在《写像秘诀》“采绘章”中记载,到元朝时中国画的颜料就只剩三十多种,而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画中常使用的颜色就只有十多种,难怪有人常常会误认为中国画就是无色的水墨画。

在传统中国画中,颜色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矿物质颜色,也即我们平时常说的“石色”,另一类是植物质颜色,也即是“水色”。顾名思义,“石色”颜料就是从各种有色矿石(贝类)中经过筛选、研磨、过虑、水漂、沉淀、加胶(粉状颜料没有加胶工序)制作而成的颜色,如石青、石绿、朱砂、石黄、雄黄、蛤粉等;“水色”则是从各种植物的根茎叶片中提取汁液加工制作而成的颜色,如藤黄、花青、胭脂、曙红等。但是,传统颜料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后,有许多已失传,现有品种也不能满足现代工笔花鸟画的需求,对新材料的探索研究成了八九十年代画家的首要任务。可喜的是我国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挖掘传统,并花大力气开发研制新品矿物颜料。苏州姜思序堂颜料厂是一个老字号颜料生产工厂,在颜料品种、型号和数量上都有所发展,对中国画颜料的推陈出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特别在植物质颜料的制作上,有独到的优点。北京在矿物质颜料的研制开发上后来居上,他们选用天然稀有矿物质,有些还是宝石级矿石,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方法,精心打磨制作。它们品质纯正,色彩沉着稳定,色泽晶莹,永不褪色,是其它任何合成颜料所无法取代。北京现有多家颜料生产厂家,主要生产矿物质颜料。他们生产的颜料品种多,型号齐,有数百种之多。在色彩的品种上主要有石青、石绿、朱砂、石黄、雄精、赭石、云母、蛤粉等系列,在颜料的型号上按不同色相、明度和颗粒进行编号,分别以五克、十克等不同重量包装成袋装、瓶装等。我国生产的矿物质颜料无论在品种型号还是在理化性能上都与日本的岩绘具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产品的价格上却要便宜得多,它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出售的中国画颜色从原料上分主要有矿物质、植物质和化学合成等三种类型;从包装上分主要有水剂(锡管装)、粉状(袋装和瓶装)和块状(合装)等三种形式。

(一)锡管装水剂色

自从大兴水墨写意之风后,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就逐渐地简洁,特别在颜色和墨上,更是一切为了方便快捷,于是锡管装的水剂颜色和瓶装的墨就大行其道。现市面上的锡管装颜色主要有十二色合装中国画颜色,它使用原料庞杂,包括了传统矿物质、植物质以及现代化学合成色。这种水剂国画色虽然使用方便,但颜色的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一些不合格产品,色胶比例不匀,开封后挤出的全是浑浊的胶水,待挤到颜色时又全是渣滓,很难使用。所以在使用锡管装颜色时,开封之前先用手指来回挤压锡管,让胶水和颜色在里面混合,这样开封后挤出的颜色就没有胶色分离现象了。在使用锡管装颜色时一定要现用现挤,尽快用完,否则容易干后结块,再也无法使用。

(二)粉状颜色

粉状颜色一般都是由原材料直接加工制作而成,较少使用化学合成物,它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颜色品质好,色彩饱和度高。粉状颜色主要取材于各种矿石、贝壳、金属等,基本上属于矿物质颜料。另还有用木材炭、丝绸等材料经火烧后,取其灰烬进行研磨,加工制作成不同灰黑度的黑色粉状颜料。这种颜色用到画面上后易产生毛绒绒的感觉,可以用它来画蜂蝶、鸟雀、小鸡、猫狗等小动物,能表现出特殊的质感效果。

(三)块状颜色

块状颜色实际上是粉状颜色的深加工。粉状颜色是一种无胶的半成品,在使用它时一定要调入胶水,而块状颜色是已经加入了胶水的颜色,使用时只要用清水将其浸泡开就可以蘸色描画了。块状颜色不象粉状颜色那样,主要是矿物质颜料,它既有矿物质颜料,又有植物质颜料,尤以植物质颜色为主。

中国画颜料的调胶颇有讲究,这是因为胶水是直接将颜色和画面粘结的媒介,胶水用少了容易掉色,用多了又会降低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画颜色特有的魅力。中国画颜料用胶主要有桃胶和骨胶两类。桃胶就是桃树伤口所流液体,这种液体有一定的胶黏度,干后凝聚成半透明状的晶体。桃胶可以春天自己到桃林中摘取,市面上也可以买到;骨胶就是用动物的骨头等胶脂部分熬制而成,呈颗粒或条状的半透明晶体。由于所取原料不同,所以就有牛胶、鹿胶和一般的猪骨胶等不同的品种。桃胶黏性不如骨胶,因此它不太适合粘合矿物质颜料,骨胶黏性强,无论是矿物质还是植物质颜料都可以使用。但是,骨胶易变质,特别是炎热的夏天要现用现做,如果时间长了就会腐败变臭。在中国画颜料中,需要加胶的主要以粉状颜料为主。粉状颜料加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兑胶调和法,另一种是干粉黏附法。

(A)直接兑胶法

将粉状颜色倒进调色碟,将胶水直接兑进色粉中,用手指加力揉按成有一定韧性的色团备用(如果少量使用,只需要用笔蘸胶揉合色粉即可),使用时加入少许温水将颜色调和成需要的浓稠度即可。如果调制好的颜色一次不能用完,一定要进行退胶处理,否则的话就会影响到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所谓退胶就是用清水将兑过胶的颜料稀释,待其沉淀后倒去颜色上面的清水,这样胶水就会随之被倒去。

(B)干粉黏附法

这是一种在画面上直接上胶的方法。上色时,在所需填彩的地方用胶水均匀地刷在画面上,然后用小色筛(颇似中药房中过虑渣滓的药筛)将色粉均匀地洒到画面上,然后用干净的底文笔轻轻地来回扫几下,这样色粉就会牢固地黏附在画面上了。这种黏附法颜色和胶水无需直接调合,因此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颜色原有的色泽和光彩,充分发挥色彩的表现力。

矿物质颜色即使加了胶,其和画面的附着力还是不够,在反复覆盖晕染时还常常会将底色带起。要使颜色牢固地附着在画面上,可以用胶矾罩盖法加以解决。

矿物质颜色覆盖力强,在使用时一般采用轻色多层,反复罩染的方法,这样染出的颜色厚重沉着,饱和度大,不易出现水迹斑痕等现象。胶矾罩盖法就是在矿物质颜色的上面用胶矾水轻刷,待胶矾水干后就形成了一层保护膜,将颜色牢牢地固定在画面上,这样无论在颜色上进行多少次罩染也不会将底色带起。要注意:覆盖颜色的胶矾液宜淡忌浓,如果浓度过高,干后就会在颜色上形成一层白霜,不仅破坏了画面,降低了色彩的明度,而且还无法补救。用胶矾液在颜色上罩盖的方法古已有之,称为“三矾九染”法。虽然在水墨写意大行其道的今天,色彩在画面中越用越少,但在工笔花鸟画和民间绘画中,色彩一直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工笔重彩和现代花鸟画的兴起,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色彩的重要作用,大家都在尽力寻找和探索。正当我们苦于色彩品种稀少,颜色形式单一时,我们的邻国日本,其绘画色彩却越来越丰富,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到了日本画的颜料上。

 
沈德志-人物山水901
人物山水
协商元
 
于志学-人物-三阳开泰1021
人物
协商元
 
汪国新 关公935
人物
协商元
 
徐光聚 山水901
山水
协商元
 
杜军 虎901

协商元
 
田茂怀 工笔虎901

协商元
 
张北云 山水911
山水
协商元
 
张静伯 小写意花鸟901
花鸟
协商元
 
赵贵德 马901

协商元
 
喻建十 山水901
山水
协商/面议元
 
苏柏斗 工笔人物882
人物
协商/面议元
 
田庸 花鸟881
花鸟
协商/面议元
 
宋彦军 人物881
人物
协商/面议元
 
梁占岩 人物881
人物
协商/面议元
 
刘永杰 人物881
人物
协商/面议元
 
许文厚 花鸟881
花鸟
协商/面议元
 
檀东铿 花鸟881
花鸟
协商/面议元
 
老等 花鸟881
花鸟
协商/面议元
 
金鸿钧 花鸟881
花鸟
协商/面议元
 
满维起 山水881
山水
协商/面议元
 
季观之 山水881
山水
协商/面议元
 
米春茂 猫881
动物
协商/面议元
 
崔景哲 工笔人物882
人物
协商/面议元
 
白金尧 工笔花鸟881
花鸟
协商/面议元